世界銀行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測 但結構性改革成關鍵議題

發佈日期:2024-12-27
閱讀全文美國之音2024年12月28日 上午2:01大衆走在上海外灘上可以看到江對岸的陸家嘴金融區。 (2024年9月27日)

世界銀行近日發表最新一期《中國經濟簡報》,調高今明兩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測,預計2024年中國GDP成長率為4.9%,2025年為4.5%。儘管經濟數據略有改善,但分析師普遍認為,若中國無法下定決心優化產業結構,單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只能治標不治本。

世界銀行在12月26日發表的報告中指出,中國經濟在2023年前三季保持了4.8%的增長,儘管受內需疲軟和房地產市場低迷的影響,增速有所放緩,但政策寬鬆為2024年和2025年的經濟增長提供了支撐。世銀預測,2024年經濟增長率為4.9%,2025年為4.5%,分別較6月時的預測調高0.1和0.4個百份點。

專家解析:經濟數據”達標“背後的現實

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表示,他對於世銀預料今年中國經濟增長接近官方設定的目標,毫不感到意外。

邱達生說:”中國設定一個目標要達到不是那麼困難,最主要的一個因素是它是中央計畫經濟,不是市場經濟。現在看到整個民間消費沒有起色,青年的失業率很高,房市的結構性問題一直沒有辦法改善,很多人買的房子都停工了,他們就不可能進一步消費。 (當局)只好透過中央的力量在投資方面動手。在出口方面會以補貼、廉價傾銷的方式,也就破壞了許多市場的供需秩序,所以它定一個目標一直以來基本上都是可以達成的。 “

中國經濟評論員金山(化名)則指出,當下中國經濟正處於衰退,數字上不可能出現正成長。在他眼裡,早在十多年前,中國經濟就開始下滑。

金山對美國之音說:”只有從收支平衡這個角度談論(經濟)增長才有意義,從這個角度來說,中國國民經濟成長的財務平衡其實早在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發生時就已處於臨界點。
十多年前,中國經濟就已處於經濟成長為零的這樣一個區間,只不過在下滑當中,出現了某些短期的、階段性的經濟反彈,譬如說,短期的股市波動,透過舉債的形式堆積出來的這種增長率,就是虛假的、無效的成長,因為它無法拉動真正的、全面的就業和流動生產力。 “

”國進民退“困局加劇民營經濟衰退

學術交流平台、中國企業資本聯盟首席經濟學家黃大衛對美國之音表示,西方學術機構和媒體更為關心的是西方式的自由市場經濟,或者中國口中的“民營經濟”,但過去10年,中國的民營經濟卻不斷萎縮。不過,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一直認為,國企才是中國經濟的支柱。

黃大衛說:”在中國來說,民營經濟才是真正貢獻就業,它貢獻了60%的GDP,70%的創新力量,80%城市就業,跟90%的新增就業。中國的就業率之所以那麼低就是因為\'國進民退\',但是從共產主義的角度來看,它覺得現在經濟是很好的,給出來的數據也越來越好,因為國有經濟的佔比越來越高。現在絕大部分的民營企業已經有國企參股進去。民企和國企之間互相參股。 ‘國進民退’導致的是失業率下降,還有企業的獲利能力下降。“

中國官方今年設定了5%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,但由於消費支出低迷和房地產市場持續下行,這個目標在8月時似乎越來越遙不可及。中國在9月下旬推出一系列救市舉措,主要集中降息等貨幣政策措施。

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卻批評中國當局拒絕正視通縮陰霾。

邱達生說:”當經濟不如理想,貨幣政策必然寬鬆,財政政策擴張,但它現在這些措施不夠具體,因為它還是不承認國內有通貨緊縮的情況。通縮最主要的殺傷力就是民眾沒有消費意願,投資者沒有投資的意願。“

身在美國的經濟學者黃大衛認為,”國進民退“下,降息等救市措施所扮演的效果缺乏永續性。

他說:”把錢借給國有企業的話,風險很少而且有政策支持。財政支持哪些基建大項目,基本上投標、中標的都是國有企業。國有企業會進一步蠶食民營企業,看起來數據會越來越漂亮,但這絕對是短期的,因為國企的經濟效能低下,無法在中長期創造可持續的利潤。
在胡錦濤、溫家寶年代,比較流行的講法是‘經濟可持續發展’,因為它們知道國有經濟很難形成‘永續發展’。“

外界質疑中國優化產業決心

世界銀行的簡報表示,雖然近期中國推出的政策寬鬆措施預計將為增長提供溫和的支持,但居民和企業信心不足以及來自房地產業的逆風,將繼續拖累2025年的經濟成長。限制成長的結構性因素包括低消費、房地產企業和地方政府債務高企以及人口老化。世銀建議中國透過結構性改革重振經濟成長。

經濟學者邱達生表示,所謂的“結構性改革”,優化產業結構,淘汰產能落後、沒有競爭力的產業是關鍵一環,可是中國官方卻一直對國企的貢獻歌功頌德,而不是把它當成拖累中國總體經濟的累贅。

“它不可能讓國企就這樣倒閉了,因為有很多國企的老總其實就是黨政重要的人士佈局,這是它們不可能動的一塊,”邱達生說,“還有就是社會安全網。你要讓民眾覺得沒有後顧之憂,他們才會願意去消費。現在中國大陸民間消費佔它整個GDP的比重還是一直在40%以下,而美國是七成,台灣是六成。要是政府一直在後面推動投資的話,永遠無法完整解決經濟的困境跟窘況,”